刘小东成名作 《笑话》(1990)

《笑话》创作于1990年,是刘小东的成名作。画的是中央美院附中任教时身边的朋友和同事,大家在一起开玩笑。这更像是一张抓拍的照片,位于画面中心的着紫色毛衣的男子放声大笑,左侧前景中的两位(画家杜新建及夫人关山)则自顾自乐;另外4位亦是表情各异,有的眼神飘忽望向画外,有的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之中脱离情境。室内空间比较狭小,有人被挤到了构图的前面,形成一种强透视的临场效果,好像电影剧照的效果。实际上,早在其1987年的《打呵欠的男人体》、1989年的《田园牧歌》,这种现场式的画面效果已经有所显示。《田园牧歌》创作于他带喻红回东北老家之后,背景是他小时候经常去玩的小火车站。风景画的抒情,而人物则略显紧张,即是那种莫名的缠绵与忧伤、又像捕捉到了爱情又怕失去的那种紧张。这幅画具有自传性质,是对自己情感生活的实录。而这种实录性明显在《笑话》上得到了更充分的体现。 彼时,身在美国的陈丹青敏锐的发现了刘小东的作品,并将弗洛伊德介绍给他。已出国十年的陈丹青,似乎从刘小东的画中看到了他当年的追求。更为重要的一点是:他们都是利用照片来作画。这种手法提供了一种临场的真实感,这种真实感使人们重新感受和认识生活,尽管这种现实已经从乡土走向了都市,但这种真实都处在一个历史的转折点上。同时,他们都在一个年代之初代表了一种未来的趋势,代表了一个运动的走向,开创了一段新的历史。 《笑话》的创作,实际上也采用了这种创作方式。也就是说,这幅画是组合而成的。画中的人在生活中各自有其真实的身份,刘小东是通过分头写生、分头照相,再把他们拼凑在一起而成。这件作品在展现刘小东纪实性构图、宽大自如的笔触、暖灰的色调等这些最鲜明的个人特点上,已极为精进;而这种通过“拼切”组织画面的手段所暗示出的图像化倾向,又使得他在形式创造上领先一步。恰恰这种领先就像他当初率先领悟到一个市场时代的来临一样的有价值。与精细和逼真的传统现实主义相比,刘小东的创作的意义已不在于再现的手段,而是在于他探索出了新的现实主义题材,展现了一个新的世界。这也是正“新生代”绘画的真正核心精神所在。

Hai
Author: Hai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