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0 – 1918 Egon Schiele 席勒

Egon Schiele 1

埃贡·席勒(Egon Schiele,1890年6月12日-1918年10月31日),20世纪初期的表现主义画家,是维也纳分离派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斜卧的女人》《拥抱》《低着头的自画像》。
1890年,席勒出生于奥地利多瑙河畔、奥地利的城镇图尔恩。1907年,席勒向克里姆特寻求指导。1908年,席勒在奥地利克洛斯特新堡小镇举办了第一次展览。1917年,席勒回到维也纳,得以专心从事绘画工作。1918年,受邀参加分离派在维也纳的第49届展览,席勒共有48幅作品参展。1918年10月31日,在维也纳因感染了流行全欧的“西班牙流感”后去世。

Egon Schiele 1

1890年,出生于奥地利多瑙河畔的城镇图尔恩。
1902年,前往克罗斯特新堡,就读于当地的文法学校。
1905年,父亲死于梅毒,他的舅舅奥尔成为他的监护人;席勒不愿接受高等教育,但展现出对艺术的天赋。
1906年,考入维也纳艺术学院,成了克里斯蒂安·格里彭克尔的学生。 [2] 就读不到一年,就由学校的多位教职员推荐到维也纳美术学院继续学习油画和素描。
1907年,向奥地利象征主义画家古斯塔夫·克里姆特寻求指导,古斯塔夫·克里姆特对席勒具有高度的兴趣,并对席勒进行指导:不但购买席勒的画作,还用自己的作品和席勒交换,帮席勒安排绘画场地和模特,为席勒介绍买主。古斯塔夫·克里姆特介绍席勒加入成立于1903年的维纳工作坊,这里汇集了奥地利著名的建筑师、画家和设计师。


1908年,在奥地利克洛斯特新堡举办了第一次个人展。 1909年,与其他对传统教育不满的学生共同创办“新艺术团体”,并举办国际展览。 1910年,创作《裸体男人坐像》。


1911年8月,席勒离开克鲁姆洛夫小镇回到了维也纳,在维也纳郊区的纽伦巴赫小镇租了一间普通的房子作为他的画室,而画室成了当地不务正业人士的聚集场所; 同年,创作《手指分开的自画像》。


1912年4月15日,席勒因诱奸13岁少女的罪名被逮捕,并被控危害公共道德和传播“下流的”图画。席勒的一幅作品作为惩罚不道德的行为被毁,席勒被关24天以示惩罚;5月份,他又参加了克隆分离主义者联盟展;7月份,席勒在哈根派团体举办的展览中展出了7幅作品; 同年,参加慕尼黑分离主义展;同年,创作《低着头的自画像》。


1913年,席勒生活和事业都进入了兴盛期:加入了奥地利艺术家协会,并参加了在布达佩斯举办的画展,共拿出24幅作品参展,这些作品同时也参加了维也纳分离派和“国际黑白展”;同年,慕尼黑高兹画廊还为他举办了个人展; 同年,创作的裸体肖像《穿黑色丝袜的女人》。


1914年,首次参加了非德语一些国家的展览,分别在巴黎、罗马、布鲁塞尔等地举行了画展,通过这些展览,席勒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同年,结识了版画家罗伯特,罗伯特教授席勒木刻和版画制作方法,从而使席勒对版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同年,创作《两腿分开的裸体像》; 同年年底,在维也纳的阿诺德画廊举办个展。


1915年6月17日,与爱迪丝·汉斯结婚;在婚后第3天,尽管避免服兵役将近一年,席勒还是被征召入伍。 席勒一开始驻扎在捷克的布拉格服兵役,妻子爱迪丝·汉斯住在同城的一间酒店,驻扎期间,席勒被特别允许偶尔可以去探望妻子。
1917年,回到维也纳后,得以专心从事绘画工作。 在此期间他创作了大量作品,例如《斜卧的女人》《拥抱》《躺着的女人之二》。


1918年,受邀参加分离派在维也纳的第49届展览,席勒共有48幅作品参展,其中包括19幅油画和29幅素描,这次展览非常成功,席勒作品的价格大涨,他也接到许多绘制肖像画的委托;4月,席勒被调任军事博物馆主管展览活动,并在布拉格举办多次大型的展览;10月28日,爱迪丝·汉斯在怀有六个月身孕时因感染流行全欧的“西班牙流感”逝世;10月31日,席勒也因感染流行全欧的“西班牙流感”逝世。

席勒十分喜欢画自画像,其中也有几幅裸体自画像。这些作品不仅是对自己外在形象的展现,更是一种内心的独白。从这些自画像中不难看出,有的是扭曲的,有些是荒诞的,有些身体是瘦弱的。这些自画像让人们察觉到他内心的痛苦和在现实生活中的挣扎。
他的作品往往善于抓住人类最为本质的情欲、生死、痛苦、不安、恐惧。他用明暗对比的方式去创作,具有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他擅长用隐喻的手法来表达情欲,这样的方式打破了传统观念,让绘画创作更加真实。体现出一种对生命的思考。
《拥抱》中有一对相爱的男女相互依偎拥抱,两人毫无保留地把自己交给了对方,爱的是那么的热烈,那么的真实。他作品中人物都是社会最底层的,是丑陋的,也是真实的。充满对现实生活的理性批判,是席勒自我的解放。总而言之,他的的作品打破了传统的绘画观念,作品各个组成部分各具特色,带给人一种躁动的感觉,充满不安与压抑。但他并没有因此失去对生活的信念,反而不断挣扎、反抗。体现了顽强的生命力。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